怎么轰炸中国也不敢还击?美国的核弹攻击计划,为中国量身定制
最近五角大楼又在嚷嚷,说咱们的核弹头数量突破了600枚,一副“狼来了”的紧张样。可你知道吗?就在他们渲染“中国威胁”的同时,一份专门为我们“量身定制”的核打击计划,已经在美国的兵棋推演里跑了无数遍了。
这份计划的核心,就一句话:怎么用核弹轰炸中国,还能让我们不敢还手。
听着是不是跟天方夜谭一样?别急,这背后是美国一套阴险又自大的战略逻辑。他们觉得,只要把核弹做得足够“小”,炸得足够“巧”,就能把我们逼到墙角,打掉牙也只能往肚里咽。
“手术刀”式核打击:一把悬在中国头上的“小刀”
这事儿得从美国的“低当量核武器”说起。
你别一听“核武器”就想到广岛、长崎那种几十万人瞬间蒸发的末日场景。老美现在琢磨的,是威力小得多的“迷你核弹”。比如,2019年就开始部署在“俄亥俄”级核潜艇上的W76-2潜射核弹头,爆炸当量可以控制在5000吨TNT左右。
展开剩余86%5000吨是什么概念?二战扔在广岛的“小男孩”原子弹,当量是1.5万吨。这W76-2的威力,只有它的三分之一。
还有更狠的,空军的B61-12核炸弹,这玩意儿已经更新换代好几轮了。它是个“智能核弹”,当量可以从300吨调到几万吨,跟调空调温度似的。而且精度极高,误差不超过20米,还能钻地。F-35这种隐身战斗机,从日本或者韩国的基地起飞,就能揣着它溜达到我们东南沿海。
美国的算盘打得噼啪响。在他们2018年那份《核态势评估》报告里,这套逻辑就写得明明白白:如果未来因为台湾问题或者南海问题跟中国发生冲突,常规武器打不进去怎么办?就用这种低当量核武器,像用手术刀一样,精准地切掉我们的一个关键节点。
比如,炸掉我们一个深藏在山体里的导弹洞库,或者一个重要的指挥中心。
他们认为,这种攻击造成的附带损伤小,不会直接屠城,看起来就不像是“全面核战争”。那么,中国会怎么反应?
美国的剧本是这样写的:中国一看,美国扔的只是个“小炮仗”,如果自己用东风-41这种大家伙去还击美国本土,那性质就变了,等于开启了全面的核大战。要知道,到2025年,我们手里能打到美国的核弹头大概600枚,而美国那边随时能发射的就有3700多枚。
在这种巨大的数量差距下,美国赌的就是我们会为了保全北京、上海这些大城市,选择“忍气吞声”,不敢把冲突升级到互相毁灭的程度。
这样一来,美国就达到了目的:用最小的代价,摧毁了我们的战略能力,还不用担心自己本土被报复。这套“有限核威慑”的玩法,就是他们为我们“量身定制”的核讹诈。
为何走到这一步?常规军力优势正在消失
美国人为什么非要琢磨这种走钢丝的危险游戏?
说白了,是他们自己心里发虚了。
最近,日本防卫省发布的最新《防卫白皮书》里,都不得不承认,中国海军的舰艇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。在咱们家门口这片海域,美国航母编队想随心所欲地横行霸道,越来越难了。
我们的反介入/区域拒止(A2/AD)能力,像一张越织越密的网,覆盖了第一岛链,甚至延伸到了第二岛链。美国的航母一旦靠近,就得时刻提防着各种“航母杀手”导弹。
常规战场上占不到便宜,这让习惯了当世界警察的美国非常焦虑。于是,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核武器,试图通过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,来弥补常规军事实力的相对下降。
低当量核武器,就成了他们眼中填补这一“战略空白”的完美工具。
你看,他们的逻辑链条很清晰:常规打不过 -> 用低当量核弹精准打击 -> 赌你不敢升级核战 -> 最终还是我赢。
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算计,更是心理上的博弈。他们试图制造一种“你再发展也没用,我手里有你不敢碰的王牌”的战略压迫感。
他们算错了一笔大账:我们准备了半个多世纪
美国的计划听起来很吓人,环环相扣。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:中国,从来就不是一个会任人宰割的国家。
他们想用B61-12钻地核弹来摧毁我们的地下工事?太天真了。
咱们国家的“地下长城”工程,从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时就开始了,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。那个时候,我们就已经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。
现在,我们新建的高层建筑,地下室都有5到6级的防空标准。而真正核心的火箭军导弹洞库,那更是按照最高的一级标准修建的,防护门能承受每平方厘米3150公斤的冲击力,内部还有复杂的抗震系统来吸收核爆的能量。
我们的空军基地,很多都是坑道式机库,整个飞行团的飞机、弹药、维修设备都藏在山体里,出口还不止一个。
美国设想用3000吨级的B61-12搞空爆,破坏半径也就1.1公里。这种威力想摧毁我们分散且深度加固的地下工事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炸弹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虽然能污染机场跑道,但清理修复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。
更何况,F-35想揣着核弹悄无声息地飞进来,真当我们的S-400防空系统和一体化情报网是摆设吗?
而对于从水下发射的W76-2,我们的反潜网络也早已在黄海和东海铺开。美国的核潜艇想靠近到能发动有效攻击的距离,每一步都得冒着暴露的风险。
最关键的是,美国人算错了我们的决心。
“不首先使用”,不代表“不使用”
是的,我们向全世界承诺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”。这是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克制。
但这绝不意味着,当核弹在我们的国土上爆炸后,我们还会去纠结这颗核弹的当量是5000吨还是50万吨。
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攻击,都必然被视为核战争的开始。
一旦那条红线被跨过,我们承诺的后半句就会生效:“在国家遭受核攻击时,将坚决进行核反击。”
我们的二次核反击能力,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存在的。这些年,我们的094型战略核潜艇已经增加到了12艘,携带的巨浪-3导弹射程覆盖美国全境,它们神出鬼没地潜伏在深海,是美国永远无法安心的“水下幽灵”。
陆地上,我们的东风-41洲际导弹采用机动发射,打了就跑,生存能力极强。
美国人凭什么认为,他们扔出一把“小刀”后,我们不会用“长剑”还击?这种判断,是对我们民族性格和国家意志的严重误读。
回想抗美援朝,我们在没有核武器的情况下,都没有向拥有核武器的美国低头。今天,我们拥有了可靠的核威慑力量,又怎么可能在美国的核讹诈面前退缩?
说到底,美国这套“量身定制”的核打击计划,更像是一种走夜路吹口哨的自我壮胆。它暴露的不是美国的强大,恰恰是它在常规力量对比变化下的心虚和焦虑。
他们以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精巧的陷阱,却不知道,只要他们敢按下那个按钮,这个陷阱第一个吞噬的,将是他们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所谓战略平衡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下一篇:没有了

首页